全国首个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正式投产:创新实现既能发电又能高效养鱼
本文目录导读:
全国首个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项目“伏羲一号”已正式在广东汕尾投产,该项目创新性地实现了海上风力发电与海洋牧场养殖的融合发展,以下是对该项目的详细介绍:
一、项目背景与意义
“伏羲一号”位于中广核后湖50万千瓦海上风电场中心场区,距离汕尾海岸约11公里,该项目的投产标志着我国在“海上风电+海洋牧场”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,对于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二、项目特点
1、抗台风能力强:
- “伏羲一号”是全球单体最大抗台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,可正面抗击17级超强台风。
- 采用了“6桩+斜撑+双上部组块”的桩基桁架式结构,具备高度稳定性和较强承重能力。
2、养殖水体大:
- 养殖水体达到6.3万立方米,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风渔融合网箱平台。
- 预计投产后年产优质海水鱼类约900吨,年产值可达5400万元。
3、绿色能源供能:
- “伏羲一号”是全球首个全部依靠绿色能源供能的大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。
- 平台上配备有风力发电机和光伏阵列,实现“风光储”一体,满足日常运营需求。
4、智能化养殖:
- 配备了绿电供能保障、气水联合投喂、网衣自动清洗、环境监控预警、活鱼保鲜驳运等五大海洋牧场智能化系统。
- 工作人员通过监控室集中控制系统,即可进行统一管理和调控,提高养殖效率。
三、技术创新与生态效益
1、技术创新:
- 首次在南海开阔海域建设桩基式海洋牧场网箱设施。
- 创新应用抗台风、防撞击、强防腐的巨型海洋牧场养殖网箱结构设计建造技术。
2、生态效益:
- 引进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技术,合理搭配不同营养级生物,促进生物减排和养殖效益提高。
- 设计制造新型离岸人工培育珊瑚苗圃、人工生态渔礁,种植大型海藻,增益牧场区域内生态环境。
- 提高海上风电场海域空间利用效率,解决因近岸退养还海、退围还海导致的养殖用海空间不足问题。
四、未来展望
“伏羲一号”的成功投产为我国“海上风电+海洋牧场”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示范,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验的积累,相信会有更多的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项目涌现,为推动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。
“伏羲一号”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项目的正式投产,不仅实现了海上风力发电与海洋牧场养殖的融合发展,还在技术创新、生态效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,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